特色医疗
[ 针刀疗法 ]
针刀疗法具体的说是在中国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针刀疗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小针刀疗法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力平衡的理论下,逐渐形成的一个来源于中西医又不同于中西医的新的针刀医学理论体系
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临床应用
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1.颈椎病 :颈肌劳损、颈椎间盘脱出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征。
2.腰椎病: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
3. 骨关节病: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足跟痛(足跟骨刺) 、软组织损伤、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
4. 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
5. 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
6. 神经痛: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
7. 部分内科、骨外科、肛肠外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疾患。
禁忌证
1.全身发热或感染,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2.施术部位有红肿热痛或深部脓肿坏死者。
3.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凝血功能不全者。
4.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
5.严重心脑血管病变。
6.结核病患者及疑有结核病史者。
7.恶性肿瘤患者。
8.严重糖尿病,血糖末控制在正常范围者。
9.恶性贫血者。
10.严重骨质疏松,多处骨折者 。
[ 三伏灸疗法 ]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适应证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6.慢性皮肤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其他
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禁忌证
药物穴位帖敷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孕妇。
4.体制壮实易上火之人。
三伏灸注意事项
1.由于个体皮肤的敏感性不同,皮肤的灼热感和发泡的时间亦有差异,妇女及儿童耐受程度较低,灼热感较强,容易起泡,因此,贴敷药物的时间应根据自己的耐受度,一般控制在2-3个小时左右。
2.一旦起泡后,不要惊慌,说明药物以达到刺激量,自己可用湿润烧伤膏、绿药膏、氟轻松药膏涂擦,一般创口几天就可愈合。
3.若不发泡,仅皮肤微红,说明穴位已经受到药物刺激,将逐渐起效。
4.若患者患有皮肤过敏或发热未愈,则不适宜治疗。
5.三伏灸一般每年治疗3次,连续治疗3-5,则疗效较为理想。若中间有间断,可进行补充加强治疗1次。